宜昌的经济发展,是不是牺牲环境换来的?这一片片青山绿水给予了醉好的回答。“建设绿色宜昌、保护生态三峡”,是宜昌对全国人民的承诺。
为改善三峡生态环境,宜昌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涵养水源。三峡大坝开工至今,全市森林面积增加193万多亩,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8%,土壤流失总量大幅减少。为让环境造福于人,宜昌实施“退城进园”策略,搬迁城区工业污染源。同时,全面加强城市绿化及生态园林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8%,人均公共绿地10.44平方米。
为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宜昌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从源头抓环保,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综合利用作为“选资”的首要条件。当项目与环保相冲突时,坚决说“不”,近几年,全市因环保问题而拒绝的项目总额度已超过100亿元。
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宜昌把节能降耗和减排的指标列为对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如今,全市52家重点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5.98%,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耗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宜昌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近年来,为确保城市人居环境,宜昌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全市共搬迁、关停并转城区生产能力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数百家;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对百余家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
正是这充满长远眼光的决策,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一轮城市间竞争,宜昌已经为再一次提档升级埋下了伏笔。与治理工业企业同步,宜昌市把“三城联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当作醉大的民生工程之一,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
城区500多辆公汽、1500多辆的士全部完成油改气,数十台工厂、宾馆的燃煤小锅炉被取缔,建成临江溪、黄家湾等大型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城市环保水平全面提升;综合改造夷陵大道等10多条街道,新建滨江公园等大片公共绿地,免费为背街小巷的老居民楼安装数千盏楼道灯,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昔日市民眼中“龙须沟”似的天官桥,变成他们休闲的“小游园”;以往“脏乱差”的夜明珠,擦去灰尘,熠熠生辉!宜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2%,全市森林覆盖率55.3%,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49天。一个个夺目的光环、一系列骄人的荣誉、一组组耀眼的数据,彰显出宜昌市生态环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