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和桂林、洛阳成为全国仅有的3个拥有3家5A级景区的地级市,但旅游成绩单,却和桂林洛阳相去甚远。
2012年,宜昌接待游客2639万人,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桂林,接待游客3293万人,总收入276亿元,洛阳,接待游客7765万元,总收入402亿元。
宜昌旅游的多样性优势该如何发挥?如何变多样性为号召力?宜昌离旅游目的地还有多远?宜昌旅游产业离千亿目标还有多远?
“一日游”形成旅游空心化
8月10日,朝天吼漂流接待游客7000人;8月11日,朝天吼漂流接待游客6000多人。这样爆棚的接待量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上演。早前的7月13日,朝天吼漂流接待游客接近万人,这甚至让景区都措手不及。
宜昌是漂流之都,朝天吼漂流绝对是一个后来者。2007年3月,朝天吼漂流正式启动,当时宜昌漂流市场早已是九畹溪一家独大。6年过去了,朝天吼和九畹溪已成均势。
朝天吼是兴山高岚十里画廊里的一个景点。高岚景区早已随着景区内的那座卧佛山渐渐沉睡。漂流客的尖叫和吼声慢慢唤醒了她。
记者在踏访中发现,宜昌的漂流客绝大部分来自武汉、荆州等省内区域。但遗憾的是,这些漂流客都是“一日游”。
以武汉游客为例,游客在武汉报团,中午12点至1点间抵宜。记者从各大漂流景区了解到,武汉游客绝大部分购买的是下午场漂流门票。漂流结束后,游客当天就离开了宜昌。
这就是宜昌旅游空心化的典型症状。白天游客蜂拥而至,而夜晚,基本属于宜昌人自娱自乐。旅游产业不配套,“娱”、“购”薄弱,集聚功能和板块尚未形成。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阚如良说,宜昌是优秀的旅游城市,但城市旅游却还处于萌芽阶段。除了山水,我们的城市没有能留得住游客的东西或产品。
放眼湖北省内,武汉新开发了楚河汉街、极地海洋世界主题公园、首义文化旅游区等新项目;襄阳开发鱼梁洲、唐城影视基地、隆中新区和习家池,这都是城市旅游的转型之笔。
2013年度宜昌旅游工作会,市旅游局局长柳兵提出,推动宜昌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是宜昌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奏出的醉强音。
城市旅游迫在眉睫
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宜昌也一直在破题,目前正在谋划在坝区建设亚洲醉大的室内冰雪世界、热带雨林水世界等休闲度假项目,但进展不大。
此前的2009年,宜昌推出过夜游峡江,丰富城市旅游内容,但仅维持了一年就关门。宜昌三峡旅游新区规划再次提出了夜游峡江的想法。据了解,目前清江夜游的项目即将推出。
“三峡在线”对刚刚在贵州观看的“多彩贵州”印象深刻。他认为,宜昌欠缺文化旅游。云南有《云南印象》,贵州有《多彩贵州风》,恩施的腾龙洞也有《夷水丽川》。但宜昌的《盛世峡江》似乎少了一些宜昌的文化,没有给太多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年6月,省旅游局来宜调研旅游。宜昌市旅游局局长柳兵在汇报中提到,宜昌旅游产品文化内容局限于土家文化。缺少参与性强、吸引力大的类似“印象刘三姐”的大型文化旅游产品和类似武汉地球村欢乐世界的大型主题公园。
“宜昌要打造成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就要构建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立体旅游产品体系,既要满足大众观光游览和文化体验的旅游消费需要,又可满足同一游客对同类旅游产品的多次消费需求。”阚如良认为。
目前宜昌景区的通联度很好。除柴埠溪外,其他景区均在宜昌1小时交通圈内。未来,宜昌将构建重要景区半小时旅游交通网络。
周转越快,对城区配套功能的要求就越高,宜昌城区旅游的空心化问题就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