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三斗坪镇既是一个行政镇,也是一个自然集镇。如今的三斗坪人给这个峡江小镇取了一个更加富有诗意而又神秘的名字——黛狮。传说,集镇旁的黄陵庙兴建时,掌墨师由于贫寒被人欺辱,十根大梁只上了九根就走了。剩下的一根别人上不去,只得把他找回来。他用一条深青色丝帕一扯,梁就上去了。随后掌墨师坐在一块似狮子的石头上休息,临走把丝帕丢在那里,石狮由此变为深青色,于是就有了“黛狮”之名。
黛狮是现在三斗坪镇政府的所在地,面临长江,背倚黄牛岩。三斗坪人都知道,这座美丽的小镇是1979年从三斗坪老集镇搬迁于此的,与老集镇相距约5公里。至于老集镇三斗坪人都叫它三斗坪老街,位于现在三斗坪镇中堡与新生村的交界处,紧靠江边的两条龙形小山之间,于是三斗坪老街就有了“二龙戏珠”之地之说,与中堡岛壤水相隔。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户人家用三斗米作本钱在此地开设店铺,供过往行人食宿,此地故名“三斗坪”。此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店铺栉比,商业繁茂,成为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码头、驿站和商业区。三斗坪老街和中堡岛都是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三峡工程的动工兴建,如今三斗坪老街已沉入江底成了人们的记忆。
三峡工程兴建之初,考古专家对即将没入江底老街附近的中堡岛、白庙子、杨家湾等几处文化遗存进行了保护发掘,大量的文物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集镇所在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其中,在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存的地层中发现了164块有刻划符号的陶片,专家们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醉早的象形文字,成为研究我国文字起源的重要实物佐证。
史料记载,集镇所在地古属《禹贡》所分九州之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之夷陵。三国吴武六年(公元222年)属夷陵所改之西陵。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夷陵县复,属夷陵县。五代后周孝文帝移峡州(今宜昌市)州治于石牌,属峡州。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为黄牛铺,属夷陵州。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置黄牛、三斗、石牌三铺,属东湖县崇礼乡,“三斗”始见于史。《宜昌府志》载,“三斗坪在三斗铺城西一百二十里”,“三斗坪”始见于史,三斗坪老街应该在此之前就有了相当的规模,至今应该有三四百年历史了。
我出生在离三斗坪老街较远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记忆中我是第一次到三斗坪老街才看到长江,也是第一次看到船,也是第一次从这儿坐船走出西陵峡到外地求学。在一个没有汽车和公路的时代,三斗坪老街就是三斗坪人和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三斗坪老街及附近的人们受到了更多外界的影响,一些仁人志士也就是从这个码头,走出了西陵峡,走向了世界。“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美籍著名作家聂华苓曾在三斗坪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代。她也就是从这个码头走向了世界。后来,她据此写出了她第一篇关于思乡题材的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上世纪80年代她依然从离开的码头回到了自己少女时代生活过的地方,拜访了故地;宜昌名儒沈达轩,其子沈明道,也是从这个码头到日本留学。其孙沈刚伯也是从这个码头到武汉求学,后赴英国留学,后赴台湾,就任台湾大学,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主任,成为享誉海峡两岸的大教育家和史学家;黎荫山,也是从这个码头到日本留学,回国创办了宜昌第一家纺织机械厂——“宜人组织机坊”;陈裕时、高桐岗也是从这个码头到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将领,深得黄兴信任。无疑他们都成了三斗坪老街的骄傲和自豪。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无不亲临三斗坪老街码头,构想“高峡出平湖”美好蓝图。
三斗坪老街不仅是与外界相连的码头,更是行走在长江水道上人们驻足歇息的驿站。历代名人骚客或游经或旅居于此,揽胜著文,抒怀吟唱,留下无数文化瑰宝。诸葛亮、郦道元、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此地均有名篇佳作传世。郦道元的《黄牛滩》有对黄牛岩的描绘与赞美:“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醉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诸葛亮为重建黄牛庙而撰刻的《黄牛庙记》目前在黄陵庙中完好保存,乃碑文云:“……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李白在《上三峡》这样写道:“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