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旅游行列。游客代表的不仅仅是自身形象,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由于游客素质良莠不齐,乱丢垃圾、聚众围观、乱涂滥画等不文明行为在旅游中十分普遍,常常被人诟病,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旅游道德感弱化”。那么,对于游客文明素质暴露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到过四川九寨沟旅游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好,特别注重开展游客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甚至世界的典范。一进景区,导游在讲解时,适时提醒游客不抽烟、不丢垃圾、不攀折花木,并用言行引导游客旅游“不留痕迹”。
而在山西五台山,黛螺顶上的古寺里有一棵巍然高耸的千年古松。传说这棵古松有“道行”,其树皮能用来做药引子,包治百病。于是,游人和香客们趋之若鹜,把树皮用指甲一块儿一块儿地抠下来,好端端的一棵千年古树,被抠得遍体鳞伤。
同样的风景,不同的境遇,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思考。与其他行业一样,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广大游客的共同努力。
宜昌旅游界一位专家指出,旅游业不仅是满足人们吃、喝、玩、乐的需求,也不仅是承担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更担当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需的知识、文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教育职责。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专门设有游客教育中心,游客在进入景区前,都要接受观光游览前的教育。导游会告知游客一些当地的基本情况、游览过程必须注意的基本事项以及可以提供的服务等。
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宜昌对游客教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当前,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千亿产业来打造,并纳入到“十二五”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如何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景区环境得到更好保护?
旅游景区的开发,众多游客的到来,对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要将所有不利影响降至醉小,游客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
游客教育并不是用硬性管理手段对游客进行限制,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改变游客的观念、看法和习惯。湖南衡阳南岳区开展的“游客至上”教育,值得大家借鉴。城管人员发现一名女游客乱丢垃圾,他上前劝阻受到谩骂,女游客还动手将城管人员手臂多处抓破,城管人员选择了忍让。为此,城管队给他发放了50元“委屈奖”。
近几年,宜昌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在游客教育方面也作了大量探索。市旅游局根据《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要求,印制文明旅游简明读本,普及文明旅游知识,促进游客旅游素质的提升,自觉维护旅游秩序,杜绝不文明现象发生。
同时,加强对旅游景点、游客集散地等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教育规劝,引导游客恪守公德。在各景点和游客集散地设立“文明出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在全市旅游行业推广文明餐饮礼仪,倡导节约用餐行为,引导游客文明就餐;旅行社对游客开展行前说明会,向游客解释行程以及强调安全问题,引导市民文明出游;景区开展系列生态旅游活动,唤起游客环境保护意识。
在第19个“世界水日”到来时,长江三峡旅游公司邀请了宜昌市近千名中小学生走进三峡大坝,通过集体宣誓、在环保旗上签名等形式,唤起公众的节水环保意识。峡口、车溪、柴埠溪等景区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使游客在欣赏美好山水的同时,具备了景区防火安全意识,培养出有责任感的游客。
旅游是一种特别的消费,是对不同自然人文景观的领略。市旅游局一位官员说:“不管是到比我们发达的地方还是不如我们的地方,对别人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都要心存尊重,千万不能花了钱,还让人家笑话不文明。”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讲解人员和导游人员对游客的影响是醉大的,尤其是对旅游团内的游客。导游是文明的使者,有义务教育和管好自己的队伍。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导游要敢于批评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游客教育,不仅仅包括现有的游客,也包括潜在的未来游客。只有现有的和潜在游客素质都提高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才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