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由于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其中,于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现存醉大、保存醉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全套编钟总质量达2500千克以上。
细看编钟,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其外形呈直角曲尺状,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里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因此,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所有黑白键的音响。
在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如今,三峡人家的表演大厅里,古乐器与编钟的完美合奏让来自各地的游客陶醉其中,感受编钟浑厚而悠远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