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拓展,交通先行。
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交通。“构建大宜昌一小时交通圈”,正是宜昌现代化大交通格局的形象概括。
什么是“一小时交通圈”
答案就写在《宜昌市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一环为连接“两桥”(夷陵长江大桥与宜昌长江公路大桥)间的中心城区快速通道;二环则是以江南、江北翻坝高速公路为依托,连接两大水利枢纽、4座长江大桥的半小时经济圈;三环就是“一小时交通圈”,全长约700公里,涵盖了枝江、当阳、宜都、远安、秭归、长阳等县市。按此规划,“一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规模渐成。
显然,“一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将成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
提升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
汉宜城际铁路建成营运,宜昌步入高铁时代,公交、出租、长途班线、旅游客运与火车实现了无缝衔接,三峡机场与长江黄金系列游轮设立的“空水联运服务中心”,更是实现了游轮与机场客运业务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游客快速便捷中转。
宜昌交通运输总量虽然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紧密、不配套,黄金水道、陆水节点、旅游名城等交通优势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也进一步显现。
正因为如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在我市解放思想、激情跨越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交通先行,引领城市跨越发展的迫切性更加突出。
交通处于城市发展醉前沿
未来5年,宜昌围绕打造长江中上游交通中心和物流中心为目标,规划“一环、八线‘米’字结构”高速公路系统,形成市域环路和大宜昌环路的“双环结构”公路系统,中心城区规划了“三纵五横”的快速路结构、5座跨江大桥、5条BRT(快速公交)和3条轻轨线路,形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优化设施布局。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宏彦介绍,保宜高速、宜张高速初步纳入国家高速路网规划方案,全面提升了宜昌在国家高速路网的枢纽地位;通过抢抓国省道规划调整机遇,我市国道由2条270公里增加到5条1272公里,省道由1456公里增加到1808公里,国省道新增里程居全省第一位,实现了“所有县市通国道、所有乡镇通省道”的目标。去年底,陆渔一级路基本建成,五峰融入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宜昌至五峰车程由原来的4至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将极大方便市民出行,促进五峰经济发展;2013年年底前,宜巴高速宜昌段基本建成后,宜昌至兴山的距离将由原来的4小时左右缩短至1.5小时左右,兴山有望于明年融入一小时经济圈。届时,宜昌与周边县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宏伟蓝图也将基本实现。
马宏彦透露,宜昌中心城区与县城、城镇之间,将改造一大批国省干线,这些提档升级的道路无疑成为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道。
打造更大的“同城”时代
“清早刚摘下的当阳西瓜,上午就能摆上市民餐桌;傍晚刚装箱的纸壳核桃,市民晚上就能在城区超市买到。”马宏彦这样形容“一小时交通圈”的便捷性与经济性。
老家在宜都陆城、如今在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工作的范腾群,心里有本越变越短的时间账:“过去只能在周末回家看父母,因为回去一趟至少得用两个小时,来回就要半天时间。现在,头一天下班开车回去陪陪父母,第二天一早再回来上班都不耽误。”
“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宜昌城区与枝江、当阳、宜都等周边县市区即将迎接的是更大的“同城”时代。
车水马龙的道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会带来资源和产业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交通辐射能力激发着城市发展活力。
马宏彦说,“一小时交通圈”建成后对城市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旅游、加速人才流动、推动商贸往来、餐饮等,“同城效应”会很快体现出来,并且越来越明显,那时的“大宜昌”才是真的大而强、特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