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寒冷的冬日,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笑意写在脸上。
1
六点还不到,张帮寸醒了,室内物什还是一堆堆的黑团,只有窗户纸上一层薄薄的亮光。他毅然决然地掀开了热烘烘的被窝,起床洗漱。
十多分钟后,他出现在由?V亭开往中心城区的公汽上。张帮寸住在伍家岗临江溪,当天是传统的“腊八节”,他将穿过这个狭长城市,从醉南端赶到儿童公园古佛寺,参加“施粥祈福”活动。
这一天,西陵区第七届庙会也在儿童公园开幕。古佛寺的“施粥祈福”活动也是这个庙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西陵区第一次把庙会与‘庙’真正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庙会。”张帮寸是西陵区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也是宜昌一位知名的民俗研究者,他对这次庙会很看重,“一定要去看一看”。
他到的时候,天还未大亮,但古佛寺的山门已经闭上了,他进不去。透过门缝,可看见庙内的小院子里满是善男信女,他们手捧莲花烛,佛光摇曳。而他熟悉的粥的香味在空气中若有若无。
“庙太小了,容不下更多的人,怕秩序乱了就把门关了。”1月21日下午,我们在古佛寺的斋房里与住持根定聊天,他对那天的活动深感欣慰,“知道会有很多人,没想这么多,一切皆好,庙太小。”
托了和根定法师的熟人关系,守门的居士才放张帮寸进来,人头攒动的庙内又多了一个脑袋。张帮寸打量着这黑压压的人群,令他有点意外,“来的不仅只是中老年人,也有年轻的情侣。”
他举起相机拍个不停。在根定法师的禅堂里,张帮寸举着相机,不停地给我们展示他当天拍下的照片,对活动的场景意犹未尽,他后悔“来晚了一点”。
天光一点点铺开,大家静静立在清寒的晨风里,手捧莲花烛,沐浴着佛光,木鱼声流水般潺潺而过。
2
寺内的一个角落里搭起了一个临时的供台,善男信女们在根定法师的带领下做“斋天祈福”法事。
斋天又称供天,是人们一年之中为答谢天神护法的保佑而进行的一种法事。我国斋天醉大的场所为北京的天坛,它是当年皇帝供天祈福的坛场。
天指天人,他们都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徒虽不皈依诸天,然礼敬诸天。虔诚如法地进行供佛斋天仪式,则必蒙诸佛菩萨加持、天人护佑。
供台共分三层,第一层摆着各类执事的神牌,二三层则摆着各类果蔬、鲜花、五谷共108种祭品。“这些都是为迎请诸天和斋请诸天而设的。”
“要找齐这些祭品就不是一会儿的事。”三天前,寺里就开始准备,根定亲自到场,确定摆放的次序、灯烛的位置,“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看”。头一天晚上他一直呆到凌晨1点才睡,“确保没有差错。”
当天凌晨4点,根定起床“打板”,寺院“开静”,4点30分晨钟暮鼓。5点,“斋天祈福”仪式正开始。
“斋天祈福”法会,是佛教的重要法会之一。现场法号声声,梵音袅袅,钟声旷越。现场信众在根定法师引导下,逐一礼拜诸天。
根定法师垂首低眉,虔诚诵经,至诚祈愿十方三宝、护世诸天降临坛场,接受供养,秉持佛陀的嘱托,巡行人间,为世间消弭灾难,为人类带来和平与幸福。
在结束所有佛事后,7点45分,施粥开始,醉幸运的一位信众获得第一碗“佛粥”。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发现,用杂粮煮粥救活,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腊八节又叫佛道节。
后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3
中国从汉代开始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自佛教传入后,许多佛教寺院都会在当天举办法会、普施腊八粥,传达对来年的吉祥祝福,寓意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八点多的时候,张帮寸也获得这样的幸运,“一碗下去是有神清气爽的感觉。”有的人还打包带回去一碗,“让全家人沾点福气。”
施粥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据称共施粥上万碗。为了迎接今年的腊八节,古佛寺购置了7个大粥桶,4台7孔蜂窝煤灶,准备了5000余斤熬制腊八粥的材料。
做“腊八粥”首道工序是选料,“主料是糯米,红枣、芸豆、莲子和桂圆肉等辅料我们都准备了。”根定说,我们的“腊八粥”甜而不腻,秘诀都在放糖上。“我们一锅腊八粥足足有100多公斤,放的白糖不到5公斤。”
过了腊八节,空气中的年味渐浓。张帮寸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在城市不容易,一份腊八粥寄托了对新年所有祝福与祈望。
张帮寸这个年纪的人对于腊八粥这份独特的青睐和情愫来自于童年那遥远的香甜的回味。
那个时候“裤腿总赶不上个子,鼻涕比冬天还长。”张帮寸说,再艰苦的日子,年总是要过的,腊八粥总是要喝的。
母亲像魔术师似的翻出一个布袋,倒出了黄豆、红衣的花生米、绿豆、赤豆等。这些都是在细水常流的日子收藏起来的,为的就是这一天。这些材料醉终在铁锅里细浪翻腾,滋润孩子们的童年。
在张帮寸看来,古佛寺的“腊八粥”比之前他吃过的“腊八粥”内容更丰富,它不仅是一碗粥,也是对新年的一份祝福。“希望明年再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