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崛起宜居宜旅宜业新五峰

   2013-01-22 15170
核心提示:土汉融合,孕育生命;迭经风雨,沧桑蒙尘;汇聚山水,厚积薄发。它是武陵山区的一颗晶莹明珠,它是一幅风光旖旎的绿色画卷。地处鄂西南边陲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土汉融合,孕育生命;迭经风雨,沧桑蒙尘;汇聚山水,厚积薄发。它是武陵山区的一颗晶莹明珠,它是一幅风光旖旎的绿色画卷。

地处鄂西南边陲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东邻宜都、松滋,北至长阳,西抵鹤峰、巴东,南接湖南石门,素有“长江三峡后花园”之美誉。几十年来,五峰县委、县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巧用资源、开放创新,奋力跻身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县市前列,实践着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山区大县赢取了“珍稀动植物基因库”、“国家地质公园”、“湖北旅游强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醉美山村”的闪耀光环。

但区域空间的局限,曾一度制约着这座山区县城的快速发展之路。2011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五峰县政府驻地迁移至渔洋关镇!消息传来,全县沸腾,凝聚着21万土家儿女梦想的县城搬迁终于拉开大幕!

这是中央、省、市领导对一个贫困山区县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

这是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强县富民的科学决策!

这是五峰发展史上空前气魄的大手笔工程!

这是一幅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机遇篇】战略机遇催生宏伟规划

山清水秀,峰峦叠嶂,溪河纵横,宛如一条绚丽的绿带穿行在湘鄂交接处,五峰山地立体气候显著。全县20.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5%。位于该县西部大山深处的老县城,山高坡陡,土地奇缺,城区面积仅有0.6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万人,主要集中在不足200米宽的天池河峡谷两岸。县城区规划范围内有各类滑坡17处,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

这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不甘于大山的寂寞,苦苦探索,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一切突破发展瓶颈的时机。

她先后获得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全省武陵山试验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武汉市和三峡对口支援等政策机遇,进入了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

终于,2011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五峰县政府驻地迁移至渔洋关镇。2012年9月10日,五峰县城地质灾害治理及避险搬迁项目启动。

2012年,中央领导温家宝、李克强先后就县城避险迁建项目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批复了《五峰县城避险搬迁重建规划》;中央、省市和武汉市全力支持五峰县城迁建,扶持补助资金超过18亿元……

渔洋关镇——五峰新县城所在地,为江汉平原、三峡地区通往鄂西山区的咽喉要道,有“小汉口”之称,是全县经济、商贸、文化、旅游中心,是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旅游名镇,连续五届荣获“楚天杯”。

渔洋关镇,以绝对的优势承载着未来五峰的跨越发展梦想。

更大的优势则在于六大强力支撑:中央亲切关怀、省级特殊支持、全市举力帮扶、武汉对口支援、客商投资兴业、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他们为新县城建设注入了旺盛的内在活力,提升了超前的城市品位,赋予了广阔的运作空间,增添了无限的发展后劲,一个“宜居、宜旅、宜业”亮丽新城初展英姿。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响亮提出了“苦战‘十二五’、大打‘翻身仗’、建好(宜昌)南大门、跨入(全省)二方阵”的宏伟目标。

县委、县政府主动融入宜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战略格局,准确作出战略判断:将新县城定位为“具有土家茶乡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城”,规划控制区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城区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人,同步实施全国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环保模范县城、文明县城“多城联创”,努力使新县城由县城向区域性城市转变,向旅游城市转变,积极打造具有土家茶乡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城、武陵山区新兴特色城市。

与此同时,把老县城五峰镇作为县域副中心城镇规划,积极创建“国际慢城”;把长乐坪镇作为特色城镇打造,致力建设旅游名镇,形成“一主一副一特”格局,统筹全县乡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大幅提升五峰城镇化水平。

建设特色新城的号角已吹响。21万土汉儿女凝聚激情跨越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加快建设优美富强文明和谐新五峰”的伟大事业之中。【资源篇】富集资源蕴含发展后劲

钟天地之灵秀,得自然之风韵,千载山川滋养锦绣五峰。

这里,茶香怡人,物产丰饶。五峰盛产绿茶,已跻身“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行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尤负盛名,国家农业部将“采花毛尖”与“西湖龙井”等中国名茶一起列为名优茶重点目录,是湖北省唯一进入该目录的茶叶品牌。烟叶、魔芋、高山蔬菜、五倍子、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也是五峰强农富民的主导产业;水能、矿产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32万千瓦,铁矿石储量2亿多吨,煤、硅石、方解石、重晶石储量丰富。未来,五峰将高标准建设20万亩茶叶基地,全力打造“百亿采花、百亿茶叶”;着力打造“全国五倍子产业第一县”,高标准建设10万亩五倍子基地;着力打造“香辛蔬菜大县”,带动建设香辛蔬菜基地2万亩。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