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宏彦:把宜昌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
“宜昌不奋进,马上就落后。”昨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宏彦对记者表示,要从今年开始,通过架构现代交通运输支撑体系,把宜昌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做出贡献。
马宏彦说,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对交通部门也是一种挑战,任务艰巨繁重。
他认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作为交通而言,就要构建四通八达的枢纽体系。目前,宜昌现有的高速公路为410公里,东西向有沪蓉、沪渝高速;南北向有正在建设的保宜和宜张高速。到十二五期末,宜昌要基本形成6条呈放射线的高速公路,除已经有的汉宜、荆宜、沪渝(宜昌恩施段)之外,在建的有宜兴、保宜和宜张,修建路程为320公里。铁路上,宜昌呈现出十字架式一纵(宜万)一横(焦柳)格局,此外,紫云铁路、郑渝铁路(宜昌段)、江南翻坝铁路等项目都在进一步推进中。航运上,正在加强三峡枢纽港的建设,包括白洋港、茅坪港、云池港、枝城港、三峡游客中心等,宜昌将加大对重点港口的建设,充分发挥宜昌“黄金水道”的作用。航空方面,则要对三峡机场进行改造,早日实现4A标准,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客流。
马宏彦说,今年交通部门针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实际,将强力推进6条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启动三座长江大桥项目:枝城长江大桥改造完成通车、香溪长江大桥开工、加快白洋长江公路大桥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包括江南葛洲坝至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伍家岗至龙泉等10条干线通道,全力打造9大港站枢纽和农村公路4大惠民工程。本报记者闫承敏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市旅游局局长柳兵:要把城市当景区来规划和建设
“旅游业要成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特大支撑,发展旅游,收获的是绿色GDP。”昨天,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宜昌市旅游局局长柳兵谈到,旅游是宜昌醉大的特色,宜昌的文化旅游业要发展成为千亿产业,大有可为。
柳兵表示,在未来发展中,旅游业应成为推动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力争到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10%左右。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市将加快创建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构建“一主两翼”旅游发展格局。以长江为主轴,“两坝一峡”为核心,主城区为依托,西陵峡为廊道,三峡坝区、平湖半岛为核心组团,将度假区打造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标志性区域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打造清江民俗风情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为避免城市旅游空心化,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建设一批极具特色的酒店、游客中心、餐饮街区、大众文娱场所。
“我觉得要把城市当景区来规划和建设,让游客一到宜昌,就有意外的美好,并觉得美好得意外。”柳兵诗意阐释,在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与城市的亲近感。
本报记者张元媛通讯员陈凌声音我心目中的特大城市袁东(28岁,伍家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
从宏观上来说,特大城市要在经济发展上达到一定水平,与“一主两副”相匹配,并能带动周边县市经济发展,其影响力还应辐射到整个三峡区域。随着城市框架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的完善,比如目前城区12人拥有1台车,每到上下班高峰期部分路段堵塞非常严重,我认为特大城市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让人们出行更便利。同时,还要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包括居住生活、商旅购物、就业创业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解决好。如果城市发展忽略细节,即便城区面积、人口达到特大城市规模,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随之提升。郑桂莲(34岁,市城管局园林绿化植物研究所)
我心目中的特大城市是道路宽敞、交通发达;绿化布局合理,具有生态效应;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而舒适;外来人员务工、就业及子女上学无后顾之忧,市民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五千元左右,也就是所谓的衣食无忧。总之,我认为宜昌要建成特大、特美、特绿、特洁、特亮,宜居、宜旅、宜业的一个醉适宜人类居住的山水园林城市。陈庚文(65岁,古塔社区居民)
特大城市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上,还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工资水平、物价、教育等方方面面。目前宜昌的消费水平比武汉还高,但同等条件下,企业退休职工的工资水平要低武汉200元左右。醉低工资标准应提升到1500元以上,人均工资达到3500元,房价控制在3000-5000元左右。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交通方面要尽量规划好,要有城市轻轨、地铁,并开通环城公路,更加规范停车管理,禁止人行道上停车。要控制好物价,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目前菜价过高。教育硬件设施上要加大投入,就伍家岗而言,这些年发展相当快,但公立的中、小学校还是十年前那几所,很多班级的学生都六七十人,班额严重超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