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物欲化是中秋节不可回避的文化命题

   2012-12-18 3120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你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中秋节?答案必然是五花八门,出门旅游,参加婚宴,走亲访友,都是现在很多人过节的方式。客观而言,在传统中秋节碰上国庆黄金周之际,人们突然拥有了长达8天的悠闲假期,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只是旅游,赴宴,访友,又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到底少了什么呢?那就是过节的文化味,过节的人文气氛。现在的中秋节,有很多关键词,比如月饼,比如大闸蟹,比如旅游,比如婚宴,但是这些关键词,丝毫和文化都扯不上关系,冥冥之中似乎只和物质的多寡,财富的多少紧密相连。正如有钱的人可以买几千块钱一盒的月饼,可以去五星级酒店举行婚礼一样。

  可是,一个传统节日能够传承千年,能够具有如此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它依靠的,肯定不是一些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而只能依靠一些内在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正如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之物,也是一种体现传统节日的载体,但是中秋节真正打动人心,真正让天下苍生魂牵梦萦的,却是团圆的主题,是亲情的召唤。这,就是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所拥有的醉核心的文化密码。

  可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现在的中秋节,正在朝着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在精神层面上逐渐迷失。当我们坐在灯火辉煌的酒店里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有几个人会在乎窗外悄悄升起的月亮?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笑得前仰后合,又有几个长辈会给孩子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吴刚伐桂的传说?也许再过十几年,几十年,这些曾经打动了我们祖先的故事和传说,都只能在故纸堆里去寻找,而“我们的中秋”,只和一盒盒月饼有关,只和吃不完的酒席,赴不完的宴会有关。

  当一个传统节日失去了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色,就像是一个人失去了他的灵魂,必然变得毫无生机,了无生气。每个节日都应该有其人文价值,不管是春节还是中秋,只有具备了人文价值的传统节日,才更有生命力,才更有传承下去的必要。当普通人惊愕于月饼价格之高,当有钱人在酒店觥筹交错,醉眼迷离的时候,是无法体味它的人文价值的。节日物化的醉终结果,就是式微,被轻视,直至被忽略。这从近年来人们对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抱怨中可见一斑。

  传统节日如何回归传统,回归人文?一要轻物化,去功利和浮躁;二要重人文重文化。具体说来,月饼可以不用买那么好的,饭可以不用去酒店吃, 但平时分散各地的家人一定要团聚,平时被忽视的亲情一定要凝聚和升华。也只有如此,中秋节才会成为一个“文化节”、“人文节”,才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秋如此,端午如此,春节如此,所有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是如此。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