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各地高速公路陆续恢复发卡,长达8天的“史上醉长黄金周”落下帷幕。据全国假日办统计,截至7日17时,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38.54万人次,同比增长10.82%;收入16073.29万元,同比增长19.47%。
黄金周客流、收入双双增长,全国亿万民众也从中获得了欢乐和幸福感。不过细细琢磨,这场涉及高速路、景区及各行各业的黄金周大考,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高速路”挤成“高堵路”——
治堵需管理层和旅客共同努力
首次高速“免费午餐”如约带来了滚滚车潮。9月30日5时,全国各主要高速公路迎来出行高峰,“秋运”大考正式来临。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长假第一天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达8560万人,比去年10月1日增长13.3%。车流“井喷式”的增长以及交通事故增加,导致了国内16省(市)共计24条高速出现明显拥堵,个别热点路段出现时速20公里以下的极度堵塞。
9月30日,客流以探亲流为主。10月1日,出游高峰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10月6日14时,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返程高峰全面开始,当日全国道路运送旅客再破8000万人大关,虽未出现大规模拥堵,但入城交通压力明显增加。
超负荷的车流让多地“高速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堵路”。30日起,各地“堵报”不断,相当多的高速公路成为“停车场”,高速上甚至出现了做操、遛狗、踢毽子等“奇观”,被网友戏称为“全民健身运动”。
为了治堵,交通部及时采取措施。30日,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启动了743个省际交通安全服务站,设立1.4万个临时执勤点,加强对路面的管控疏导和对重点车辆的监督检查;在交通流量大、事故易发多发路段,预先安排了1.6万辆清障和救援车辆,随时处置各种事故和突发情况。
3日,交通运输部发出紧急通知,自4日12时起对七座以下小型客车不再发卡,高速公路和桥隧直接抬杠放行。此举措大大减轻了高速路口通行压力,“治堵”效果明显。
黄金周“公路长龙”不仅影响了居民出游情绪,还影响了部分居民正常出游计划。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董焰认为,治理长假拥堵,需要管理层、游人共同努力,“游客出行前要多做规划,不要集中在热门景点,自驾游可以到大草原、雪山等比较僻静的地区”。对于管理层而言,“要改进管理方式,加强宣传,将公路拥堵情况及时公布在网上、电视上,便于游客及时了解”。
水路运输方面,据初步统计,全国水路旅客运输量预计完成202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5%。水路旅客运输总体平稳,船舶运力投入充足,运输秩序良好,没有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
铁路方面,“井喷”态势明显。9月30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914万人,创下全国铁路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新开通的郑武高铁和首次加入黄金周运输的汉宜、龙厦铁路成为节日运输新亮点。铁路部门根据旅客的实际需求及时加开客车,增加运能,没有出现旅客积压现象。
民航方面,预计长假期间累计发送旅客700万人次。国内客流集中在三亚、丽江等重点城市。各航空公司安排增加航班1478班。10月7日,热点城市订座率近90%。9日以后,票价将有所回落。
“黄金周”变成“黄金粥”——
加强预警是解决景区“超容”关键
“拥堵”是今年黄金周景区面临的醉难“考题”。泰山爆满、庐山疯堵、鼓浪屿几乎被“踩沉”,华山甚至发生万人滞留、封堵景区入口要求退缆车票事件……
面对堵况,各大景区纷纷采取了疏导措施。“华山事件”次日,景区恢复正常运营。黄山风景区在高速出口处安排近百名自愿者协助引导自驾车有序停放,并延长索道营运时间。及时的疏导下,各大景区虽“压力山大”,却平稳度过了客流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