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敏:真正成功的旅游地产是大智慧与大资本的结晶

   2012-12-18 35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思敏

  很高兴,今天我们邀请到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社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老师来共同探讨旅游对于地产等其他行业的意义。刘老师,您好。据我们了解,根据多年对黄金周制度的跟踪研究和深入思考,您曾经积极投身黄金周存废之争,成为“挺黄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看重黄金周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看重旅游的价值,您认为旅游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发展?能重点谈谈对于房地产行业吗?

  【刘思敏】国内旅游基本上是随着黄金周的出现,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的。可以说,没有黄金周,就没有如今世界醉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没有这个国内旅游市场,也就没有国民旅游消费意识的觉醒,也就不会有作为现代服务业与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业的勃兴。

  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一个改革和制度都不可能惠及所有人,如果一个制度对多数人有益,就是一个好制度;或者说尽管它有缺陷,但是在没有更好的制度能够现实地将其替代的情况下,这仍然是一个阶段性的好制度。从这两个角度来说,黄金周都是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城市居民自然是受益者,至于农民,尽管大多数农民没有得到什么直接的利益,但也不会使其利益受损;况且黄金周促进了国内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一部分农民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使其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从单纯农业变为观光农业,带来了多得多的附加值。

  而且,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异地就业成为普遍现象,许多白领以及大量的农民工可以利用黄金周休息和回家探亲。黄金周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暂时的停顿是为了歌声更嘹亮。如果不是社会一起停顿的话,那些低收入的、工作没有保障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就业人群是不敢休息的。黄金周制度就为这种停顿提供了一种可能,注意,都还不是绝对的,不少农民工在黄金周也得不到休息,或者舍不得休息。

  那些单纯以经济的角度来衡量黄金周的学者,不过是“一叶障目”。黄金周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和经济相联系的假日,其所承载的是个整套系统。黄金周长假对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如果仅仅从经济层面来看待黄金周的话,是十分浅薄的,它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文化和社会心理。不管当初政府施行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却并没有强制大家去消费、去旅游,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条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黄金周,是旅游周,也是休闲周,更是休息周。

  黄金周制度还直接推动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休闲、度假旅游的方兴未艾,催生了以满足旅游功能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地产,虽然也有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旅游地产”广受诟病,但无法否认旅游地产在中国兴起的事实,其中的突出代表是三亚的亚龙湾、今典集团的度假酒店连锁红树林、万达集团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

  您有一篇文章《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谈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是必然的,却绝对不会体现为以度假替代观光的所谓升级换代的转型。旅游目的地在实际旅游开发中要因地制宜,开发醉优化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的旅游产品,而不应该试图用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取代对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您认为旅游业应该怎样良性发展呢?现今旅游地产是个很热的话题,对于地产商开发旅游地您有什么建议?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