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环保总局特聘环境使者等,以诗歌散文成名。其作品近几年来曾获中国图书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首届中国环境文学奖、第四届冰心文学奖等。
8月8日,国家林业局与凤凰卫视合作拍摄的大型生态纪录片《大地寻梦》的下篇《再探风沙线》完成在黑龙江的拍摄任务,即将开赴下一站。活动现场,67岁的嘉宾主持人——上海作家徐刚风尘仆仆地赶来,虽然跟随《大地寻梦》拍摄团队,从去年11月启程开机至今,已经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沿“一横”、“一纵”两条路线,对中国林业状况展开有史以来醉全面、醉深入的行走和纪录,但是徐刚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哈哈大笑地对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记者说:“你觉得我年纪大吗?我从1988年开始写生态环境,黑头发都写成了白头发。”虽然被冠以环境文学作家之名,也一直致力于生态保护,但是徐刚认真地告诉记者说:“我没有那么崇高的意识,徐刚没那么伟大。我只是个很普通的文人,而且是农民的后代,我的这种感情就像对脚下的土地一样,是天性。”
寻梦之旅
徐刚从写成第一部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就被誉为“中国环境作家第一人”,而《穿越风沙线》的策划缘起正是他的报告文学《中国风沙线》。
曾为《穿越风沙线》、《中国江河水》担任嘉宾主持的作家徐刚,再次参与《大地寻梦》的拍摄,以他的独特思考来解读林业改革发展中涉及的自然与文化现象。1988年,徐刚在西部采风时第一次与中国林业深入接触,也是他第一次了解到在干涸贫瘠的大地植树种草是何其困难,一草一木之中都凝聚了林业工人的血汗;12年后的2000年,他受邀担任《穿越风沙线》嘉宾主持;又是12年后的今天,他与《大地寻梦》继续并肩踏上绿色征程。他将这种缘分比喻成“森林在冥冥之中的召唤”,他说:“生灵草木的繁茂,也昭示着我们的民族将更加富强、更加绿色、更加和谐。”
在《大地寻梦》的拍摄过程中,徐刚以他的独特思考,对林业改革发展中涉及的自然与文化现象进行解读。他认为,森林是中国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个难得的亮点,“森林在近二三十年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不仅面积不断扩大,而且生态系统逐渐完善,这个亮点不容小觑。”
对于这个阔别12年的节目,徐刚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这个节目非常现实,他说:“因为我们在山里边,拍各种各样的种树和人,各种各样的树木、土地、江河,生态,它们很现实。同时,又有浪漫的味道,因为我们始终在寻找一个梦,这个梦可以说是千古以来,人类的梦,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大地的梦,因为大地养育了那么多人,它是希望人类和别的万灵万物,森林也好,河流也好,都是可以和谐下去的。”
再次成为这档节目的嘉宾主持人,是徐刚的一次寻梦之旅。他说:“大地之梦是有颜色的,有姿态的,但是也是沉重的。”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徐刚时刻能够感受到来自土地、农民以及广大林业工作人员的献身精神。他颇动情地说:“有了我们伟大的土地、伟大的农民、伟大的林业工作者,就一定会有我们中华民族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越来越好
纵观十余年间的林业发展,徐刚认为人们的观念在大方向上没有改变,但细节上也在发生了一些调整。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让徐刚印象深刻的事情不少,他说:“当年龙江沙化严重的区域无法种植松树,植树人用塑料袋兜起大块的土,连同树根一起种在沙地里,等待树根生长到一定程度再将塑料袋刮破,让松树扎根。如今,那些小苗已经成为郁郁葱葱的大树。”另外,他还看到,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圈养丹顶鹤的“天网”不见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丹顶鹤真正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