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第17期
高端旅游的市场
■ 特邀嘉宾:
刘德谦(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联合 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郭 明(携程太美国际旅行社、鸿鹄逸游COO)
■ 主场嘉宾:
高舜礼(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社总编辑)
■ 主持人:
刘思敏(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社经济编辑部主任、社会学博士)
■ 文案策划与编辑: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宜昌旅游网 沈仲亮 张玫
话题1.
高端旅游的概念
主持人:高端旅游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首先,我们就从概念入手,请先谈谈你们所理解的“高端旅游”。
刘德谦: 不久前,一份杂志的记者曾经向我问到“什么是高端品质旅游?怎么来定义‘高端’二字?是消费高、规格高、门槛高‘三高’,还是有其他的理解?”
我说,消费高、规格高、门槛高的“三高”,的确是“高端旅游”比较突出的外在表现。但是除了这种一般性的理解外,更重要的还在它的内在品质。“高端旅游”内在品质的这种高,除了让人感到舒服和特别惬意之外,还可以给人以极强的心灵震撼和感染。它的核心因素除了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和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已经阐述的两个层面外,还有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对人类创造的关注,更有对人类文化的深度包容,其中既包涵了知识、哲理的认知及其启迪价值,也包含有对人类文化的结晶的感知,有时也包含了那种体验难于获得的珍稀度,当然往往也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包括了精细的个性化服务的人力付出。
“高端旅游”大致可以有两个层面的划分方法,一个是旅游者的感受,一个是市场销售的价格。二者之间既密切相关,却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国外的业界也有一些尚未定型的“高端旅游”的价格门槛,它的出现是有它自身的依据的;不过就学界而言,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基于“高端旅游”现在还没有共识性的定义和标准,所以它往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什么是“高”什么是“不高”?用什么去衡量?基于衡量的标准的差异,也就难于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人们讨论的时候,还常常包含着两种相对而言的“高端”:一是对地方旅游产品的精选与整合而言的,那就是在旅游线路推出时,对地方原有旅游精品的汇集;一是对旅游者体验而言的,是与过去旅游感受相比的新的提升。
郭明:从业界来讲,我们自己认为高端旅行主要是看客户。高端旅行醉重要的就是强调“个性需求”和“深度体验”,这是高端旅行两个很重要的元素,另外还对产品和服务有较高的要求。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客人愿意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与之匹配的较高价格。这样的一种形态我们称之为高端旅行。
现在高端旅行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刚才刘教授提到的“三高”就是它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是它的特点,但是价格确确实实还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在欧洲5000欧元以上的产品称为高端旅行产品,在日本一百万日元以上的产品称为高端旅行产品。
主持人:打着高价的旗帜,会不会把高端旅游的概念做窄了?除此之外,至少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高端:其一,“高端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而言,高端就是大众旅游的精品;其二,高端旅游应是特色化、定制化的产品,如徒步探奇寻幽之旅,价位并不一定很高,但由于产品的特色、品位、智慧含量都独具一格,也属于“高端旅游”,它追求的是独特的旅游体验,对旅行社而言则意味着专业水准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