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凤凰古城拟耗资55亿元建新城的报道引起众多媒体和公众关注。据报道,凤凰古城自开发旅游以来接待人数迅速增长,经济效益可观,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小,但由于旅游旺季凤凰古城人满为患,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挤出”效应明显,旅游增长似乎已经达到承载极限,为保持旅游业稳定发展,也为了缓解古城过于拥挤,当地拟投55亿元巨资建设新城——“烟雨凤凰”,以分流旅游者,保持旅游业的稳步增长。
的确,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在旅游市场的大蛋糕还在迅速膨胀时,凤凰旅游提前顶到了天花板,眼睁睁看着本应到手的银子从手边溜走,不免心疼;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不到1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却要容纳几万、甚至十几万人,旅游的质量难以确保,更让旅游者不能接受的是,千里迢迢来到凤凰,却被告知由于人多不能进入。
然而,重建的声音一出,马上被公众解读为“复制古城”,引来多方质疑。尽管当地政府一再解释,“我们不是要复制凤凰,而是通过造新景区,提升凤凰旅游业接待量与服务质量。”此解释被淹没在一片质疑声中。
无论动机如何,人们不禁要问,重建的新城能否扩大接待量、真正分流旅游者,进而提升凤凰旅游服务质量?
文物古迹、古城、古村落的吸引力就在于原真性,还在于其与过去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得小时候住过的四合院,即便是因为搭抗震棚、盖小厨房变得一塌糊涂,依然魅力无穷,空间也似乎很大,然而一旦拆除重建,才发现不过方寸之地,毫无吸引力可言。
因此,即便凤凰古城已经变得外地人居多,并非原貌,古城人的生活方式也非从文先生笔下的样子了,但古城依然魅力不减,这的确很怪!似乎与过去的那细如游丝的一点联系如同电线一样,把过去的精神传导到了当代。这或许就是那所谓的文化的灵魂吧,灵魂不散魅力不减,灵魂不在魅力不在。因此,笔者担心投资亿万元新建的烟雨凤凰门可罗雀,凤凰古城依然应接不暇。
其实,“边城”一带还有很多可替代的古村镇旅游资源,2010年自治州组织的调研统计,特色镇5个,特色村103个,其中如永顺王村古镇曾经是电影芙蓉镇的外景地,知名度也很高,这些古村落只要能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宣传完全可能分流凤凰的旅游者,让旅游者更好地体验边城特色,同时能带动更广大的地区通过旅游业致富。
当然,如此大的利益凤凰不可能通吃,但凤凰完全可以通过输出这些年的管理经验,得到相应回报。
如果凤凰财力能支撑,重建新城也并非坏事,也许能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给子孙留下另一个边城,同时还能改善老边城原住民的生活居住条件,那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