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
□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宜昌旅游网 记者 邓敏敏
在日前由河北承德市人民政府主办,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避暑山庄文化研究与传播峰会”上,余秋雨向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记者畅谈了他与避暑山庄之间的故事。
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与避暑山庄的缘分应该追溯到20年前,当时的避暑山庄虽然闻名史册,但久为禁苑,又地处塞外,历来光顾的人不多,20年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旅游者,但也还不多,稍稍变得有点热闹。余秋雨当年的住所正在避暑山庄背后,是一个部队招待所,简单而干净。回忆起来:“刚到那天的薄暮时分,我一个人走出住所大门,对着眼前黑黝黝的山岭发呆。查过地图,知道这山岭就是避暑山庄北部的醉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奇怪的是,整个中华版图都已归属了这个王朝,为什么还要把这张休息的罗圈椅放到长城之外呢?清代的帝王们在这张椅子上面南而坐的时候在想一些什么呢?想着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眼前的山壁显得更加巍然怆然。北京的故宫把几个不同的朝代混杂在一起,谁的形象也看不真切,而在这里,远远的,静静的,纯纯的,悄悄地,躲开了中原王气,藏下了一个不羼杂的清代。”
因为这种好奇,避暑山庄对于余秋雨,更是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诱惑,匆匆讲完几次课后,便一头埋到了山庄里边。因为感触很深,余秋雨写下了《一个王朝的背影》。他写道:“山庄很大,本来觉得北京的颐和园已经大得令人咋舌,它竟比颐和园还大整整一倍,据说装下八九个北海公园是没有问题的。我想不出国内还有哪个古典园林能望其项背。山庄外面还有一圈被称之为‘外八庙’的寺庙群,这暂不去说它,光说山庄里面,除了前半部有层层叠叠的宫殿外,主要是开阔的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尤其是山区,几乎占了整个山庄的八成左右,这让游惯了别的园林的人很不习惯。园林是用来休闲的,何况是皇家园林大多追求方便平适,有的也会堆几座小山装点一下,哪有像这儿的,硬是圈进莽莽苍苍一大片真正的山岭来消遣?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
因为这篇文章,余秋雨感到承德与自己有了血肉关系,承德似乎也就成了自己的城市,他开玩笑地说:“如果有人说承德不好我就会生气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由于文章的因缘,就会和这个地方建立关系,哪怕是很遥远的和我们国家没有关系的地方。我去过很多地方,中东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也去过,我的妻子现在看到电视里我去过的哪些地方打仗或者是小孩流离失所,就觉得这个地方与我有关,我去过,她就会掉眼泪,这都是很遥远的地方,更不用说承德这种和我们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地方。所以对我来说,承德是我的城市,承德是我的地方,即使我不来,我心中老是在想着承德。如果有机会,我准备下次带我的妻子再来一次。”
康熙心中的长城
虽然余秋雨曾经在《都江堰》中写过:“我以为,中国历史上醉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但是,对于长城,他还是怀着感情。他建议承德市在做避暑山庄文章的时候,同时要了解它的背景,并且他还希望承德市能够引导游客到坝上看长城,看木兰围场,甚至看看红山文化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