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脑与人脑谁更强的讨论,几十年前似有定论。近两年,随着智慧化、智能化等的走俏,机械职能颇有些神乎其神,大有独立于人而闯荡江湖之势,智能这个,智慧那个,服务对象真的感觉亲切便捷吗?回头一想倒挺怀念人工服务了。
日前,在列车上读到一本《和谐之旅》杂志,载文曰《千里“陆地航班”恰如“城市公交”》,报道了高铁发展、服务改善及诸多贡献。拜读之后,便很自然地与乘坐高铁之自我体验相对照,觉得该文虽是一家之言,但题目取得绝佳,“陆地航班”乃形容速度之快,“城市公交”则比喻高铁服务水平也。
大凡40岁上下的人,谁都对中国铁路建设之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充满了认同和赞誉。随着铁路的一再提速,人们出行更多地选择了动车、高铁,较之过去的绿皮车,感觉车厢内确实改进很大,安静了,清洁了,舒适了,好多服务已是智能化,只是人本化、人性化、人工化的服务似乎少了些。
铁路提速源于科技进步,同时也带动了车站和车厢环境的改善,减轻了服务工作的劳动强度。由于车站配置了包括引导、广播、监控、安检、求助等一体化的智能服务系统,旅客可自助购票和检票,大大减少了车站工作量;由于车厢改进了用材,配置了空调系统,煤火炉换成了电水炉,使车厢密封性增强,空气清新宜人,环境更为舒适,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清扫工作量;由于车厢两头电子显示屏的实时滚动,旅客对所需资讯一目了然,对乘务员的问询也有所减少。这些都是科技对人工服务的生产力解放。
科技进步与人工服务关系密切,但应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只要是面向大众群体,人工服务都应不可或缺。高铁与民航在多方面是可“叫劲”一把的,运输工具都是高科技含量,便捷上你追我赶,服务上比学赶超,乘务员选拔竞相妖娆,但民航空乘服务似略有所长(当然,这不关对空乘服务质量的全面评价),仅列举数端如下:对乘坐安全的提示,无论哪家航空公司,都是播放录像与乘务员身手演示同步,而铁路仅是广播提示了之;空乘向每位旅客送餐、送水,而列车仅设一电水炉让人自助;民航备有靠垫、毛毯等物,遇有旅客需求可随时提供,而高铁车厢不仅未有配置,且空调温度似也无法按需调控;一旦遭遇故障停车,旅客不仅难以了解真情原委,还会因车窗紧闭、空调停歇而连喘气也很困难,在这醉需要相助之时,乘务员往往束手无策、应对失度。此类情形,媒体已有不少披露。
不但如此,与一二十年前相比,铁路列车随着高速化、智能化,似乎车厢内的人工服务也在缩水。绿皮车时代,曾有乘务员的自我介绍和致辞,给每位乘客倒开水,如今随着车厢播音设备的改善、电热水炉的配备也一律简省了。动车和高铁醉初开行的一段时间,还曾有过乘务员在验票时,顺手赠送乘客一瓶矿泉水,如今这项服务几近销声匿迹。这样,旅客在车厢内所能领受的人工服务就只剩:上车时迎候、上车后整理行李、下车时打开车门、到站前清理卫生。中间,偶尔回答乘客的问询,主动服务则很少,排忧解难则少之又少。这是否属于科技进步对人工服务的“异化”?
评价高铁车厢的人工服务少,是相比较而言的。假如铁路有意开展车厢全程自助化服务,就如同某些高端酒店所推崇的服务特色,避免让客人看到走廊上有服务员,使客人尽享酒店空间和安宁氛围,那也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怪象恰出在一番情景的对照之后,一方面乘务员对乘客的服务越来越节省,另一方面车厢的商业化、市场化服务却未见萧条,身着制服的推车货郎或货娘来回穿梭,一如绿皮车时代那么繁忙,卖的多是饮料、零食、土特产之类,即所谓“休闲食品”,甚至为了加以促销,有的还以“买冰激凌、开发票”相兜售。到了餐车供饭时刻,广播里反复作着提示和推介,卖盒饭的手推车也循环往复,这虽也是一种人工服务,但让人觉得商业气息略浓了些,甚至让人去想,为什么列车速度、车厢硬件与国际接轨了,而车内光景却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