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旅游是个颇有潜力的市场,在旅游活动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家,无论是对自家的父母还是其他老人,都应体现出尊重与体贴,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促进社会的和谐。
“孝道”与旅游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不久前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发布的《新“24孝”行动准则》,令人眼前一亮。没想到,这个行动准则中竟然出现了“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的条款。虽然,笔者对制定这一行动标准的做法并不想进行评论,但这条与旅游相关的标准还是引发了一些思考。
旅游是创造幸福的活动之一,有条件的人,多走走,多看看,无论是对长知识还是强体魄都是有益无害的。
在这个标准中设计了“带父母旅行或故地重游”的条款颇具时代特色。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即目前处于退休状态的父母一代,在其年富力强的时日没有享受旅游的条件,今天要后代给他们弥补这个缺憾;父母一代所经历的坎坷太多,“上山、下乡”、“下放”、“接受再教育”、“锻炼”等机会有了许多复杂的“故地”情节。
如此看来,老年旅游的确会成为一个颇有潜力的市场。在现实中,商家也的确发现了这个商机。遗憾的是,有些商家不是努力创造条件做好这件事,而是巧施计策,借别人尽孝发财。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明令提出“老年人跟团加价”,其理由掷地有声,说这些人在旅游过程中不怎么花钱,有的是没有多少钱,有的是惜钱如命,让导游人员无利可图。
有些从业人员对这些“油水”不大的老年游客,动辄恶语讥讽,刁难恫吓。竟有老者难忍恶气,命丧旅途。
还有一种表现是,在旅游过程中,有的导游和商家联手演戏,大肆推销“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商品。虽然这些商品自然是价格不菲,但陈其奇效,言之凿凿,用以考验子女的孝心。当着老人的面,把“孝道”利剑高高祭起,子女若犹豫不决,则被讥笑为忤逆。殊不知,要是真正大方了,“孝道”受益者并非父母,倒是商家或那些托儿们,他们或私底下数钱时还会讥讽这些孝子的弱智。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一些已近老年的孝子,他们骑着自己改装的三轮车(大概也是一种新型“房车”),拉着已近暮年的老爹、老妈走天下,享受天伦之乐,令世人感动。不过,对这种行为只可以称道,不可以提倡,更不可列为标准去要求。这里似乎给人们这样的一种启示,那就是对长者的尊重与敬重,不仅局限在家里,要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即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在旅游活动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家,无论是对自家的父母还是其他老人,都应真心地体现出一种尊重与体贴,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促进社会的和谐。否则,如上所述,人们要么担惊受怕地陪老人上路,小心翼翼地提防被宰,获得的只能是一个很不愉快的体验。要么只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己想办法拉着老妈、老爸云游四方而尽孝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旅游界有些企业的口碑很好,尤其是在老年人出境旅游线路的设计和经营上有特色,深受老年游客的欢迎,这已经在他们的业绩中得到体现。这些专业的品牌人们会记得,也会追随。对这些企业,政府也应当关注,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新“24孝”行动准则》将旅游列入其中,也给旅游业界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如何帮助老年人高高兴兴地实现旅游的愿望,真正做到乘兴而去,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