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公路部分免费到景区降价,这显然是一种让利于民的制度性安排。景区降价,对老百姓尤其热衷旅游的人来说,无疑大大利好;对景区来说,亦不吃亏,因为这样必将吸引更多游客,效益不降反升。不过,当笔者仔细浏览降价景区的名单后却发现,首批降价名单上几乎全是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景区及一些本就该免费的科普场馆。
这不免让人沮丧,甚至有一种被愚弄之感。
其一,降价的景区不说都不知名,至少也是非著名,比如,河北的兴隆溶洞风景区、山西的孟山景区、内蒙古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上海的地震科普馆、安徽的黄帝源……总体上看,竟然找不到一家享誉中外的知名景点,比如在安徽,如果黄山门票降价了,那才值得期待。
这些景区如此冷僻,所谓降价更像是一种貌似高明实则具有欺骗性的招游广告,即打着降价的旗号以吸纳游客的注意。因为不少景点原本就门可罗雀,号称降价,一下子便可提升知名度。
其二,就算是降价,降幅也很寒碜。如天津的黄花山景区由40元降到34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由60元降到50元,上海的重固福泉山遗址由10元降到8元……如此低的降幅,与不降价实在没有太大区别,对游客来说自然也不具有太大诱惑力。
其三,有些景点本来就不应该收门票,比如科普馆、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及一些博物馆等,国家早就要求,三馆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好在,国家发改委官网透露了一个信息,第二批约100家游览参观点门票降价安排将于近期实施,国家发改委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期待第二批的门票降价名单中,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并且能够真正大幅度降价。
当然,必须厘清的一个基本事实是,降价是在挤干水分之后的降价。
有一个细节是,非著名景区貌似降价的同时,却是一些著名景区近期疯狂涨价。根据已公布的调价信息显示,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部分景区门票价格更是呈现出“报复性”上涨的趋势,比如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将从今年10月10日开始将门票涨至120元,比之前淡季60元、旺季90元的价格上涨33%~100%。
景区门票价格如果动辄涨幅高达100%甚至更多,象征性地降5%、10%,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如何遏止住景区门票价格“攀比式”、“报复性”上涨的冲动,即为挤水分。只有在景区门票不再疯狂飙升,水分挤干的语境下谈降价,才有实际意义,也才有更深的民生意味。
所以,景区降价,力度可以更大点,与其小打小敲地降价,不如推行免费策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旅游景区多是大自然创造的景色,是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凭什么圈起来就坐地起价?景区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免费是其本质内涵。在国外,公园和自然景观基本不收费,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象征性收费,商业性娱乐休闲设施不乱收费。
景区理应为全体公民所享有,而不能成为少数人不断索取经济利益的平台和筹码。秦淮川(南京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