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遗忘的村庄

   2012-12-18 4620

  □作者 :大班 □来源:宜昌顺达国际旅行社·宜昌旅游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上周,笔者去天津蓟县郭家沟村和毛家峪村时,突然想起学者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那句话。

  郭家沟和毛家峪的人是幸运的。不用寻找,因为,他们的故乡就是天堂,天堂就是他们的故乡。

  郭家沟村51户人家,177口人,32户开农家院,一个农家院的面积一般有800平方米,大的1400平方米,年收入多在十几万元。毛家峪村72户,256口人,几乎家家开农家院,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万元,今年将超过5.8万元。

  经济收入只是一个指标而已。醉让笔者触动的是,这群没有离开故乡的人们,脸上总是充满笑容,自然、自信而又饱含希望。

  乡村环境的美化、农耕文化的传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在郭家沟村、毛家峪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垃圾上门清收,村里建有污水处理站,村里的姑娘不愿意嫁出去,嫁出去的姑娘拖着老公回来开农家院,大学生毕业后回到村里工作,村里给每个村民发福利金……一个个故事让人感叹。

  放眼全国,像郭家沟、毛家峪这样的村庄还有不少。但是,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沦陷,许多村庄在消失,许多村庄被遗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前段时间,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过去10年每天消失80个至100个自然村。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

  “村落的消失就是农耕文化的萎靡。”专家和学者表示担忧,因为“村落的消失并不是简单的组织单位的消失,因为村落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象征”。

  “被遗忘”村庄更多。经常出去旅游的人都知道,许多景区包括国家5A级景区,大门内外常常是两个世界,门内恍如仙境,门外贫穷落后。到过中西部城市和乡村的人也都知道,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土地荒芜,年轻人进城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城乡鸿沟仿佛永远无法逾越,巨大的反差常让人感到心痛。

  过去穷得娶不起媳妇的山沟,现在为何如此不同?郭家沟、毛家峪除了距离天津、北京近的优势外,蓟县政府实施政府主导、资金引导等做法应该值得借鉴。

  蓟县是天津醉北部唯一的山区县,过去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小石矿、采砂点、小化肥厂等,当地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宁愿财政收入一年损失上亿元,关闭了这些破坏生态、有污染的企业,走生态立县、旅游立县之路。为做好乡村旅游示范推广,蓟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拿出4000万元引导资金,对郭家沟村进行统一风格、统一规划的整体改造。

  为提高农家院服务水平,蓟县先后办了500多次培训班,对村民进行服务礼仪培训。此外,蓟县还充分运用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帮助村里与一些企业联合成立旅游发展公司,提高建设档次、管理水平和营销力度。

  蓟县政府的想法是,把全县104个村打造成旅游特色村,按照“一村一品”,有条件的直接做旅游接待,没条件的可以做特色养殖、种植、手工艺品加工等,形成乡村旅游的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

  实事求是地说,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大旗”下,许多地方政府领导说起上大项目、大工程常常津津乐道,一说到广大农村的发展和投入,往往兴趣寡然。

  一个时代,上演的不会都是喜剧。也许,我们不能阻挡村庄的消失,但是它们不该被遗忘。因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没有心灵栖息的地方,无疑是一场悲剧。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