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走访发现,除了临建场馆,北京奥运新建、改建场馆均得以利用,不存在闲置现象。(详见9月3日本报报道《北京奥运场馆闲置了吗?》)但与此同时,一些奥运场馆在营利模式、管理水平、公众开放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奥运场馆赛后运营一向是各主办城市的难题。在这场考验面前,我国的奥运场馆及主管部门还有哪些功课要做?国外奥运场馆后续利用有哪些成功经验?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场馆运营方。
如何提升运营水平?
开发利用无形资产,从场地提供者向内容提供者转变
据了解,目前北京的奥运场馆既有事业单位自主运营,也有合作经营,还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用BOT模式(在场馆建设中引入民间资本,政府允许其享有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权以及经营收益)建设与运营场馆的。
“北京在依托奥运财富促进城市全面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刘敬民说,“奥运场馆是奥运财富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统筹谋划奥运财富的开发和利用,北京的主要奥运场馆根据场馆特色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 展,发挥了很好的社会作用。”
虽然鸟巢和水立方已摆脱主要依赖门票收入的情况,通过自主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但场地出租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从整体来看,还有部分奥运场馆收入捉襟见肘,需要财政补贴。
“国外一些优秀场馆的经验表明,大型体育馆收益大多源自无形资产,并非来自场租餐饮。”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介绍说,体育场馆无形 资产主要包括商业冠名权、VIP包厢使用权、广告开发、商业赞助及特许经营权。北京奥运场馆在未来运营方面,应挖掘无形资产潜力,从场地提供者向内容提供 者转变。
商业冠名是奥运场馆利用无形资产的重要方式。北京万事达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是首家获得冠名的北京奥运场馆。万事达中心总经理国今娇说,他们醉主要的收入来源不是场租,而是冠名费和赞助费。“我们希望有更多精彩活动进来,使场馆变成商业平台,吸引更多的赞助商。”
各种特许经营权也是不少体育场馆积极开发利用的无形资产。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副主任易剑东介绍,在曾举办过1936年夏季奥运会和2006年世界杯的德国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孩子们可购买光盘、书籍等各种特许商品,并在其中体验体育文化。
如何改进管理模式?
改变单打独斗现状;在税收等方面需要政府支持
记者调查发现,不同的奥运场馆所属权和经营权存在差异,有些是为高校所属,有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管理,有些是商业公司运营。“所以,现在奥运场馆是业主单打独斗,统筹管理较难。”林显鹏说。
统筹难,就会存在管理细节的不配套。据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相军介绍,由于地下环隧常年封闭,鸟巢内部唯一的公共车库一直未能使用,“这不仅对客流量造成影响,对内部商业开发也造成不小的困难。”
据了解,在统筹管理方面,首尔的奥林匹克公园是比较成功的。韩国在奥运会结束之后,用办奥运的结余资金组建基金会做投资,现在每年可拿出30多 亿美元资助奥运场馆的运营,不仅突破了奥运场馆业主单枪匹马运营的局面,也使国民可以以较低价格享受优质的场馆服务。专家建议,北京应形成更高层级的统筹 管理,加强协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