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三文化遗产遗址纳入“国保”

   2012-12-18 5450
核心提示:国务院醉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夷陵区的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文物保护项目黄

国务院醉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夷陵区的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文物保护项目黄陵庙榜上有名。据悉,同时有3个文化项目纳入“国保”,在湖北省县市区中仅夷陵区一家。

夷陵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渝东过渡地带,是巴楚文化的融汇地,南北文化的聚集地,民间艺术门类齐全,民间文化底蕴深厚,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艺术之乡”称号。为了充分保护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该区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全区民间文化资源,共搜集整理2600多个民间故事,4万多条民间谚语,3500多首民间歌曲。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等民间文化十大集成专著,选送120幅农民版画作品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收录50多名版画作者的118幅作品结集出版,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现代民间版画展览。还重点推介了420多个民间故事,结集出版了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民间艺人刘德方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2002年,该区投资数万元,将原来搜集整理的照片、文字、录音、录像带等资料,存储进电脑和光盘,在区文化馆建立起湖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资源电子资料库。

夷陵区在抓好民间文化资源挖掘、抢救保护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精心打造民间艺术精品。该区每两年举办一届民间吹打乐表演赛,不定期举办各类民间故事大赛,设立民间文化资源抢救保护专项基金,建立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基地,有效促进了民间资源抢救保护工作。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的民间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夷陵区民间艺术的两朵奇葩。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10大类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夷陵区境内有7大类22种。其中包括下堡坪乡民间故事、谜语、川江号子、宜昌丝竹、民间吹打乐、武当山宫观道乐、龙舞、狮舞、高跷、花鼓、花鼓戏、皮影戏、剪纸、木版年画、挑花等。

夷陵区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该区专门设立文物保护机构,配备专职文物保护干部,每年安排11万多元的文物保护经费。在全面普查文物的基础上,印制了《夷陵区文物分布图》,全区文物保护工作达到了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档案、有保护组织的“四有”要求。该区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庙门前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改造和治理,建立了黄陵庙游客接待中心,增设了三峡坝区夷陵出土文物展厅,黄陵庙的文物价值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