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线一期试开通首日,市民乘车体验。(资料图片)本报记者张斌摄
从2007到2011,北京地铁运营线路从4条增加到15条,运营里程从115公里增加到372公里。今年底,将再开4条新线,这将使北京地铁每年增线的历程增至6年。如果说,一个CBD商务区的矗立、一个工业高新区的建设、一个艺术区的集成对于城市的发展是立竿见影的,那么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铁却是默默在背后担当助推器的角色,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牵引着这座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前沿。
>>线路的增开
偏远地带不再偏远
2000年,朱志英搬离了位于复兴门附近的老房子,和丈夫来到昌平区的天通苑。
当时北京只有1号、2号两条地铁线,天通苑附近的公交车仅有几条,她去前门附近上班必须先坐黑摩的到立水桥,然后坐358或758路公交车到2号线地铁安定门站。天气好时2小时能到,赶上雨天就没谱了,公交车半路堵车不说,黑摩的还要涨价,弄不好连黑摩的也坐不上。
那个时候,每天睡觉前她都会想一个问题明天是啥天啊?千万别下雨!
2003年,地铁13号线开通,她不用坐公交到地铁站了,打着黑摩的到了立水桥,很快就能到东直门地铁站。这让她上班的路一下缩短半小时。
2007年,地铁5号线开通,在家门口朱志英就能坐上地铁,现在上班1个小时准时到。虽然家里也买了小汽车,但是她很少开车上班。不堵车,开车从现在的工作地复兴门到天通苑大约是40分钟,赶上高峰期堵车,汽车肯定是比不过地铁。
作为普通的市民,朱志英直接感受到地铁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同时作为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二分公司的员工,她也见证了北京地铁近几年飞速的发展。
5号线开通后,北京地铁运营里程达到142公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实现年年都有新地铁线路开通,今年年底还将有4条新线开通,运营里程将达到442公里。
>>间隔的缩短
便利工具更加便利
27岁的曾全亮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业务员,近两年来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忙,甚至把刚毕业的表弟也拉进公司帮忙。
为推介公司产品,曾全亮需要跟市区各个药店建立联系,进行实地考察,并定期查看店面实销状况等。他几乎整日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时间对于他来说就意味着业务量。对于一个经常谈业务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屡屡的迟到让客户更加讨厌了。曾全亮说,起初,他是因为没有钱打车才坐地铁,这两年他已经有自己的小汽车,但是仍保持坐地铁的习惯,因为地铁越来越方便。
越来越方便的地铁来自于不断增开的新线路,以及不断缩短的发车间隔。据地铁运营方介绍,从2007年至目前,已近30次缩短不同线路高峰以及平峰时段的列车醉小间隔。目前2号线的醉小运营间隔已缩短到2分钟,4号线在运营的几年中,醉小间隔曾到过1分50秒,直向地铁发车间隔的世界极限逼近。
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部长陈曦表示,对于市民来说发车间隔和新线路开通是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很多重要参数市民并不了解。比如,一条地铁新开通新路的发车间隔,目前,国内新开新路发车间隔都在五六分钟以上,甚至是十几分钟,但是北京城中心主干线路开通的发车间隔都在5分钟以内,地铁4号线开通时发车间隔就达到3分钟。这对于地铁建设以及运营技术的成熟是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