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家——走进石牌

   2012-12-18 11310
核心提示:笔者喜好游山玩水,足迹踏遍全国近二十个省份,游玩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名山大川也好,名不见经传的景点也罢,都号称天下第一。某些天下第一

笔者喜好游山玩水,足迹踏遍全国近二十个省份,游玩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名山大川也好,名不见经传的景点也罢,都号称“天下第一”。某些天下第一洞、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瀑......看后确实不敢恭维,我就在想:天下的景区中有没有自称不是天下第一的呢?

我还真遇到了,这就是三峡人家风景区中的蛤蟆泉。

古人说“庐山康王谷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陵石水第三,西陵峡扇子山下蛤蟆泉水第四”,这种排名有多少科学性不得而知,想必自有其道理的,但世事苍桑,这些天下名泉大多已废,蛤蟆泉完全有理由递补为“天下第一泉”的,别人不服气也得服气。而三峡人家的管理层没有这样做,仍自称老四,这种不当头、不摆谱、不张扬的气慨在浮躁充斥的今天着实叫人敬佩。

不仅如此,泉名也没有包装。儿时我随父亲乘船路过石牌时,父亲指我看过状如蛤蟆的大石(现因葛洲坝截流已沉入江底),石后有一山泉,谓之蛤蟆泉。我看过电影《五朵金花》,也到过云南,知道并亲眼目睹了云南名泉“蝴蝶泉”,这名儿多美呀,多么富有诗意啊,有多少男人带着恋人、带着情人、带着二奶到此一游比翼双飞啊。与云南蝴蝶泉相比,三峡蛤蟆泉太老土,土得掉渣。但这名儿听着实在、质朴、亲切,精明的管理者知道现在都讲原生态,愈是原生态的就愈有市场。宜昌出名茶,蛤蟆泉泡茶就是好喝,引来八方游客,中听不中看的名字要他何用呢?

和谐龙进溪

我们是作为旅游公司的嘉宾去游览龙进溪的,机动船在龙进溪码头靠岸,就见一石桥耸立于眼前。石桥过去就有,旅游开发时在上面加了牌楼,形成龙进溪的牌坊,长江、龙进溪正好在此分界,长江这头浑浊,龙进溪这头清澈,可谓泾渭分明。在长江边长大的我们儿时特爱在长江里洗澡(游泳),长江是一口特大型染缸,缸里什么脏物都有,以致于长大后只要一看见浑浊的长江水就浑身发痒,我们就体会到,搞好水土保持、保护母亲河是多么重要。现如今,由于国家加大了水土保持的力度,长江水也变得清澈了。

新修的甬道百折千回,曲径通幽。龙进溪峡谷植被极好,满眼碧绿,带给人阵阵凉意,游人至此可以目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正陶醉其间,一老者身背背篓向我们迎面走来,上前聊天,方知是给猴群喂食归来。老人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民都知道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都自觉保护山林,保护动物。前行不远,发现半山腰里果真有猴子出没,四百里长江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已不是昨日风景。猴们见到我们并不慌张,仍嬉闹不停,仿佛在说“三峡人家风景区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到底是我们大家的。”

再前行,是龙进溪的一对情侣瀑布,黄龙瀑在半山腰洞中夺路而出,在山底砸出一个深潭,被人誉之“男人瀑”。与“男人瀑”相对处,山上,有一细若发丝的瀑布,有人谓之“琴瀑”。这一阳一阴、一大一小、一粗一细的男女瀑,千万年来夫唱妇随,相依相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龙进溪里得到完美的诠释。

本色灯影石

家住三峡,乘船经石牌往返,不说千回万回,十回百回总该有的,在船上仰望灯影奇石,吟诵郭沫若“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诗句,萌动上岸去观唐僧念经、悟空降妖的念头日胜一日,终未成行。其实刻意前往一趟并非难事,难的是对缘分的坚守。忽一日友人相邀到石牌去,不曾想这一等竟是30多年。

石牌之行是从灯影洞开始的。对于洞,因见得太多,总是彩灯交织、乳石丛生、神话传说,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东西太多,一行人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景区经理说,灯影洞的出口在半山腰,直插灯影石,并不碍事的。入得洞来,发现灯影洞有几大亮点,一是洞体呈螺旋上升状,有种攀登摩天大楼的感觉,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二是洞中有一条地下河来去无踪,其气势、动感,某些号称“天下第一洞”是无法与它相比的。

出洞不远,就见一巨石挡道,“横六七十丈,如牌筏”,重4300余吨,传为玉皇大帝亲授,此乃石牌。面对这巍巍石牌,同行的画家、摄影家们一个个傻了、呆了,笔下生辉的作家们一时也找不出恰当的词汇,除了用力运出丹田之气喊出一声“啊”外,能做到的就是在巍巍石牌前叩三个响头。难怪余秋雨先生说:“过三峡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飕飕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三峡》)我似乎明白了800多年前峡洲治何以设治于此;半个世纪前守卫陪都的保卫战何以要在此展开。石牌,确是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

灯影石就在石牌之顶,来到近前零距离接触,船上仰望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和尚不过就是几块普普通通的石头,30多年的守望,看到的仍是三峡的本色,我却没有半点失望。

本色的三峡,本色的灯影石,获得了李白、欧阳修、陆游、黄庭坚、郭沫若等古今文人的赞许,因了这些文人的文化包装,三峡的石头便有了思想,有了灵气。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