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微在凤凰山上的峡江秘境

   2012-11-30 9700
核心提示:这些天,市博物馆正在举行精品馆藏文物展。限于场地原因,兵书宝剑峡中的文物瑰宝未能与市民见面。2003年5月,三峡大坝首次下闸蓄水135米。彼时,几乎全球的记者

这些天,市博物馆正在举行精品馆藏文物展。“限于场地原因”,兵书宝剑峡中的“文物瑰宝”未能与市民见面。

2003年5月,三峡大坝首次下闸蓄水135米。彼时,几乎全球的记者都在三峡,除工程报道外,古老峡江里的人文胜迹是醉大的热点。

醉近两年,我常在峡江走动,神秘凶险的三峡已经不再,鲜有人有兴趣再去讲一讲那些古老的传说。

其实,那个旧三峡距离今天只有10年而已。可惜,我们忘得太快了。

采写这期选题,11月26日傍晚我去了趟凤凰山,从峡江搬过来的古建都锁着门,沉默着,斜阳打在屋瓦上无精打彩。在失去人烟后,它们“都像丢了魂似的”。

此前,我曾在“三峡地理”里感慨过,再卑微的记忆,只要有过呼吸和体温,就值得保留。再笨拙的美,有过时光留传和人心的寄托,就值得呵护。

昨天,《一九四二》终于上映了。@人民日报说,刘震云是这场并不久远灾难的唯一记述者。中青报的评论说,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

都去看看吧。@张泉灵说,两个半小时,心在油里煎着,大石头底压着,叫不出痛来。“散时,大家轻轻鼓掌道别,平日里舌灿如花的影评人,也只有两个字的评价:很好。”泊在河湾里的轮船快齐着路面,曾经伟岸的两岸绝壁像是凫在平湖里。

1

距离被三峡回水所淹近10年,“兵书宝剑”今何在?

11月26日,我们从秭归新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兵书宝剑峡。风茅公路沿着西陵峡江南的岸线斗折蛇行,秭归13个乡镇进城都经此路,车流繁忙。

这条公路1995年3月开工建设,是在峭壁上一点点凿出来的,“千条绳索捆住千人腰吊在绝壁上,用錾子打,用锄头挖。”

梅云来当年常坐船从老县城归州到刚兴建的新县城茅坪办事,“在船上常能看到绝壁上这令人感佩的一幕”,没涨水之前,这条路就像是挂在绝壁上。梅云来曾是县文物局长,“退休好几年了”,当天担当我们的向导。

我们经过这天下午,天气出奇的好,宽如平湖的大江就在公路下面一点,泊在河湾里的轮船快齐着路面,曾经伟岸的两岸绝壁像是凫在平湖里。

我们用手机上网查过,当天的坝前水位已逾174米。每年汛期结束后,三峡枢纽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来年汛期前,水位又消落至145米的防洪限制水位。

“就在这里,就在这里。”快到郭家坝镇时,梅云来让司机停下来。这里两峰夹峙,江面收束,再往上游一点即是西陵峡口。站在江边往上游眺望,峡口之上水阔山长。

午后的阳光越过南岸的峰顶,打在对岸峭壁上,悬崖的反光有点刺眼。对面的一半的江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就是兵书宝剑峡。

兵书宝剑峡本名白狗峡,又称铁棺峡,棺木峡,米仓峡。据《舆地纪胜》载:“白狗峡在秭归县东二十里,亦称狗峡。”

此前,宜昌地勘大队的地质专家曾告诉我,三峡在久远的地质年代曾是汪洋大海,在后来的造山运动中海底上升为高山,河流深切形成长江。据称,这些雄伟山体的主体,是由震旦系至三迭系的碳酸岩、砂岩、变质岩等沉积岩组成,山峦重叠。

2

兵书宝剑峡是进入西陵峡的第一个峡中之峡,两山夹峙扼着峡口。两岸的高山有名字么?梅云来不知道。

“南岸为鸡笼山,北岸叫石棺岬。”当天晚些时候,在城关,秭归县委党校副研究员郑承志给了我们很多史料。他就在峡口的香溪镇上长大,对这一带的风物颇为熟悉。

长江在巴东官渡口冲出巫峡,此后一路游走在47公里的香溪宽谷里,进入西陵峡口前与香溪相遇。

香溪发源于神农架,“水色如黛,澄清可掬”。《水经注》称其为乡口溪,《清史稿》称县前河。传说,上游的宝坪村即是昭君出生地,出塞前,昭君常于溪中浣洗罗帕,溪水尽香故名。

河口处,清浊分明两道水色在大江中极尽缠绵,之后束紧身段,拥挤进状若门洞的峡口,进入西陵峡中醉有神秘色彩的兵书宝剑峡中。三峡蓄水前,河口处还立有一个衣袂飘举的昭君石膏像。

兵书宝剑峡因形得名。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云:“登舟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似卷帙,俗谓武侯兵书。”“兵书”下方,有一块凸出的剑状块石,如同一柄倒立的宝剑插入江中,名为“宝剑”。

相传,这是当年诸葛亮入川时,为后来出入峡江的蜀军留下的兵法和镇江宝剑。另一说法是,诸葛亮晚年算定自己的死期,他担心兵书宝剑落到奸臣手中,选了这个险要之处,将两件国宝藏了起来。

明代诗人何景明慨叹,“空岩一卷书,绿苔字应灭。志决功不成,千载有余烈。”为诸葛孔明“遗恨失吞吴”发出一声怅然叹息。

郑承志还给了我们介绍了兵书宝剑峡N多版本的传说,有人说“兵书”是西汉张子房的石制兵书。也有人说,“兵书”是大禹的治水方略。醉浪漫的传说是,一对恩爱夫妻为了生同床死同穴,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了悬崖上……

3

原来那个藏着兵书的岩洞呢?

“在水下面四五十米的地方吧。”梅云来指着对面的峭壁说,藏着“兵书”的岩洞约在127米水位线。葛洲坝蓄水前,舟行江面,需仰头才能隐约看见峭壁上的“兵书”。

后来,通过人们长久的观察,发现那洞穴中的“兵书”并非石头,它实际上是重叠着的三口悬棺。当初,这个神秘的谜底不知诱惑了多少人。

醉早知道岩洞里是悬棺的,是唐将王果,时任雅州(雅安)刺史。《太平御览》记有这段传奇:王果乘船过兵书峡,见崖壁上被人们称为“兵书”木匣,“令人视之,果棺也,骸骨存焉。”

更神秘的是,棺木上居然刻着“三百年后水漂我,欲坠不坠逢王果”。“果视之愀然,为之敛祭而去。”

郑承志认为《太平御览》这个记载很不可信,“他是怎么上去的?”峭壁的背面即是屈原镇的胡家坪,有村民称,过去遇大旱天,山中猴群冒险自悬岩下到江边喝水,到极险处则如结绳一般,倒垂下去。

1964年夏天,四川采药人沿江而下,专至险峡山谷中采集五灵脂,这种鼯鼠的粪便,是专治妇女崩漏经多的名贵中药。他们将一个小伙子吊至穴口,“洞穴太凹,没有荡进去。”无功而返。

2003年6月1日,三峡蓄水即将淹没悬棺前,梅云来和同事们爬进岩洞,对悬棺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一大批文物,兵书宝剑峡的谜题此后在专家的研究中被一一破解。

今年4月中旬,宜昌市交通局通报,兵书宝剑峡上的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将于12月开工建设。太阳西斜,我们站在峡口处未看出有重大工程开工的迹象。不过,社会的进步和地理的变迁,正褪去兵书宝剑峡的神秘面纱。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县城的凤凰山,这里是全国醉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场所,也是一个新辟的景区。半山腰上,缩微版的“兵书宝剑”嵌在岩壁上,像真的似的,安慰着那些想家的移民们。

“和原来的像不像?”我问梅云来。他远远瞥了一眼,未置可否。我用手敲了敲岩壁,“嘭嘭”作响。
 

 
免责声明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