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9天的航行,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昨天下午抵达宜昌城区水域。在这段约630公里的航程中,考察队目视观察组共发现长江江豚10头次,声学组检测到江豚3头次。其中,昨天在宜昌胭脂坝江段发现2头。
考察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表示,此次发现江豚的区域基本上是历史上江豚分布相对集中的江段,但具体位置相较过去有一定偏移。2006年考察中,在洪湖江段发现了当时醉大的江豚群体15头,监利江段是历史上捕捉白暨豚和江豚的主要水域。
因为目前考察只进行了单程,尚不能完全评估武汉至宜昌江段江豚的状况。但是,从观察到的情况分析,该江段江豚数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考察队初步分析,造成此段航程江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繁忙的水上航运,大型码头、大型桥梁、大面积护岸护坡等涉水工程建设引起水文环境变化,从而导致鱼类资源衰退。
“之所以考察船只走到宜昌就返航,是因为宜昌附近江段是江豚分布的历史上限,且江豚越过葛洲坝进入上游库区的概率极低。”王克雄说,这段江段的江豚数量,还有待从宜昌到武汉返航的过程中再做进一步的确认。
宜昌市渔政处处长何广文介绍,目前宜昌江段发现的江豚集中在胭脂坝河套,目测仅3头,经过初步分析调查为两大一小,推测小江豚可能由大江豚繁殖而来。为留住江豚的微笑,宜昌渔政部门计划把胭脂坝水域作为江豚栖息保护区域,建立江豚观测站,严禁大型船只进入保护区,同时停止渔业捕捞,为江豚提供充足的食物。
科考队成员、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介绍,为了更全面地衡量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考察队将从宜昌开始统计长江中的货运船只和渔船数量,以评估航运和渔业活动对长江江豚的压力。
据介绍,考察队计划20日从宜昌返航折返武汉,并继续沿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江段航行,预计在12月中下旬回到武汉,并公布全流域考察的初步结果。